语念平生>穿越>佛陀时代 > 第148章 佛度鬘童子比丘(3)
    佛对于外道六十二见问题,并不主张一律不答复或不加阐述,而是主张以佛法作答。佛曾明告梵志,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等十六问,我通常是不讨论的,因为这些问题不符合正法与真理,不能使人达到梵行乃至正觉,非沙门法,非涅槃道。有关这类话题我也说,但不一定分析论说。我论说四圣谛,因其符合正法与真理,是梵行乃至沙门涅槃的向导,因此我说决定记。

    决定记也叫定说、一向说,是佛出世一直要说和一定要说清楚的,这就是核心教义四圣谛。不记也叫无记、不说、不决定记、不一向说。意为不作讨论或不一定讨论。不讨论不是因为“不知不见”,而是因为佛不教人脱离自身实际,去谈论无益于涅槃之事。

    佛说法的原则是,如果过去现在未来之事,对众生离苦得乐有利益,有现实意义,佛就会尽量解说。如果思索议论这些事情,包括众生、世界、如来等境界,不能消除烦恼,达到涅槃,佛则主张不可思议,既不要去想,也不要去说,这类问题都包括在六十二见中。

    若有外道直面究问此事,佛也不希望徒弟只会说“如世尊说此是无记”这样的话打发来人。阿那律悟道前住在灵鹫山时,有众多外道出家人来问:“如来死后是有呢,是无呢,还是半有半无,或者既非有也非无呢?”

    阿那律一律回答:“如世尊所说,这些问题是不讨论的!”

    外道说:“每个问题你都回答世尊说不讨论,沙门瞿昙是无知无见之辈吗?”

    阿那律说:“世尊不是不知不见!”

    外道听了很不满意,诃骂着从座起去。时人不论佛外都很率真,是就说是,不是就说不是,立场鲜明,不保留观点。佛徒对外道也是一样,听了外道所说,心里不喜欢,也会反唇相讥。当然也有什么都不说便默然离去的。

    阿那律心里没底,下山去迦兰陀竹园问佛:“世尊,那些外道这样问我,我我这样回答,是否符合正法次序呢,是否诬谤世尊呢,是否违法而令人呵责呢?”

    佛说:“我现在问你,你随我所问回答,色是常还是无常呢?”阿那律说无常!“受想行识是常是无常呢?”阿那律说无常!“色是如来吗?”阿那律说不是!“受想行识是如来吗?”阿那律说不是!

    佛从五阴无常、非我,广说乃至非我所有,既不是五阴中有我,也不是我中有五阴,逐一破除了五阴是我、异我、有我、我中有五阴等20种身见。这样答复外道,才是正确的作法。

    将正确的答外道问作了示范之后,佛说:“作出如此说法者名为随顺正说,不谤如来、不越次说法,符合佛法次第,是如法而说,无有人能来责难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如实知道色的本质,色的成因,色的消灭,色的消灭之道。如果丢开如来所说法要,作出令人误会佛是无知无见者的说法,这就不是正说了!”

    佛徒答外道问,既要表明哪些是佛不说的,更要以佛理作答给出理由。十六无记从身见而起,佛从缘起法透视五阴非我,刚好破除身见。生死是随身而有的,假如没有身我见,又哪来的生死观呢?为什么佛说这些问题不讨论?因为色身乃至神识无常非我。这样答复符合缘起空相的佛教原理,也是不答死后有无的理由。

    佛在迦兰陀竹园坐禅时,众多比丘在食堂里讨论佛不记说的问题,佛以天耳听到后,便走过去告诉比丘:“你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,因为对梵行没有益处,不会导向涅槃。你们比丘应该讨论四圣谛,这才是正法与真理,有利于梵行,使人正智正觉,正向涅槃。所以,对于四圣谛尚未如实正观者,应当勤奋上进,达到如实正观!”

    佛说法时常常随地抄起土石、树叶、牛粪、水滴等物作比方。王舍城竹园精舍新落成时,佛与僧众止宿其中。佛告诸比丘:“你们同我去申恕林!”来到林中坐在树下,佛随手抓起一把树叶问:“是我手中的树叶多呢,还是这一大片林子中的树叶多呢?”比丘说:“世尊手中树叶甚少,大林中树叶无量,不可相比!”

    佛说:“同样,我为人们决定记说的正法少如手中叶,我所说的都是有利于明义理、知行法、修梵行、开智慧,直达涅槃的方法;我所不说的多如大林叶,因为那些知识不利于究竟解脱。我说法的原则是可说者则说,不可说者则不说。对涅槃无益的,我一向不说。我一向记说四圣谛,因为它有利于正向涅槃!”